着力提升仓储能力 守好管好 “三秦粮仓”

寻仓记 2024-04-03 18:50:50
从仓房建设类型看。全省地方粮仓储主要仓型为高大平房仓、地下仓以及部分立筒仓,其中平房仓443万吨、占85%,是政府储备的主要仓型;地下仓在储粮仓型中居第二位,仓容30万吨、占6%,是天然的准低温储粮仓

着力提升仓储能力 守好管好 “三秦粮仓”

 

调研与决策   作者:王晓霞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稳定器”,仓储基础设施是确保储备粮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陕西是全国粮食产销平衡省份之一,也是储备大省,地方储备粮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管好用好政府储备责任重大。近年来,陕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立足省情,统筹谋划,精心部署,加强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启动实施“粮安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全省粮食仓储条件改善提升取得明显成效,为储粮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全省粮食储存能力,省粮食局采取多种方式对各级政府储备企业仓储设施建设和产后服务设施使用情况深入调研,聚焦现存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政府储备食用植物油罐

 

政府储备食用植物油罐

 

一、全省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现状

 

我省各级粮食部门聚焦储备安全管理核心职能,不断完善现代储备基础设施体系,分类做好储备基础设施利用、维护和改造升级,运用绿色储粮新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不断增强粮食储备实力。目前,全省标准仓容832万吨(其中完好仓容754万吨、占90.6%)、油管罐容64.7万吨,其中政府储备总仓容达到571万吨,完好仓容519万吨、占91%

 

从仓房建设类型看。全省地方粮仓储主要仓型为高大平房仓、地下仓以及部分立筒仓,其中平房仓443万吨、占85%,是政府储备的主要仓型;地下仓在储粮仓型中居第二位,仓容30万吨、占6%,是天然的准低温储粮仓。

 

从仓容规模分布看。陕北地区仓容64万吨、占12%,关中地区仓容400万吨、占78%,陕南地区仓容53万吨、占10%,各粮食主产区是政府储备的主力军。

 

从设施使用年限看。全省有效仓容中,使用年限在22年及以上(2000年及以前建设)仓容147万吨、占28%,使用年限在13-22年(及2001-2010年所建)仓容120万吨、占23%,使用年限在12年以内的仓容252万吨、占49%

 

从储粮技术应用看。应用环流熏蒸仓容365万吨、占70%,应用粮情测控并正常运行仓容431万吨、占83%,应用机械通风仓容423万吨、占82%

 

从监管技术应用看。全省347万吨仓容完成了监管信息化建设、占67%,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储备数据在省级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化监管。总体看,全省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储备粮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储粮层次丰富、保障有力。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发现,部分地区政府储备仓储设施不足的矛盾凸显,现有部分仓储设施与绿色化、智能化粮食仓储设施标准要求尚有差距,制约着全省粮食储备高质量发展。

 

(一)符合国家新标准仓容不足。近年来,随着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市、县级政府不断强化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保障物质基础,在省下达地方储备规模外,自主新增储备粮60万吨、食用油4.6万吨,部分县区政府储备仓储设施不足的矛盾凸显。同时,按照中央政策要求,目前省、市、县三级储备企业均不再代储中央储备粮,部分政府储备企业存在一定的空仓容现象,但这部分空仓容大多属于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已不符合新的国家仓储设施建设标准要求,无法应对地方储粮需求,亟需大修和改造,对全省储粮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主要表现为:一是仓储设施功能下降。各级政府储备以高大平房仓为主,但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的占仓容的近三成。2023年底,全省需大修仓容约为52万吨、占比近10%。部分县(区)仓房寿命超过30年,防潮、隔热、气密性能受到影响。以关中地区某市为例,全市仓容47万吨,20年寿命以上的仓容25万吨、占53%,需大修仓容8万吨、占17%。二是“先天不足”,不具备应用新技术条件。大多数县(区)仓房虽然是2000年以后建设的平房仓,但受建设时的技术条件及资金投入限制,仓房整体结构隔热性和气密性较差。三是储粮能力不平衡,山区县仓容不足突出。主要集中在陕南地区部分县区,部分山区县粮食储备量较小,原有仓容难以满足新增储备需求,加之现有仓房老旧,亟需新建仓房。

 

(二)新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储粮实践经验表明,推广应用新储粮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储藏性能,对保障储备粮质量安全作用显著,全省储粮新技术应用尚有较大提高空间。一是绿色储粮新技术应用不足。比如,应用气调控温技术的低温准低温仓容仅56万吨、占政府储备总仓容不足11%,应用内环流控温技术仓容更少,仅为10万吨、占比不足2%,应用绿色储粮技术的仓容比重较低,与在陕中央储备粮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二是粮储机械设备落后。大部分储备企业使用的装卸、输送、清理等机械设备落后,在粮食出入库作业时,扬尘严重,机器噪音较大,作业环境不符合环保要求,受到当地环保处罚的企业不在少数。

 

(三)粮库智能化建设未实现全覆盖。自2016年起,国家启动实施粮库智能化建设,各地通过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实现了粮库与省平台、国家平台数据、视频互联互通。受各地增储、储备企业政策性与经营性职能分开等因素影响,一方面在原粮储备智能化建设方面未能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在信息化应用上存在不愿用、不会用等问题,离国家要求的政策性粮食全面应用还有差距。在成品粮智能化建设方面,市县承储企业类型多样,库点数量众多,且位置分散,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仅对粮权属于地方政府的成品粮先行启动建设,大多还未完成智能化建设任务。总体看,全省粮储信息化仍存在覆盖不完全、应用不充分、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短板弱项,与实现全程在线穿透式监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高质量项目储备不足。“优质粮食工程”作为中央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任务,经过“两轮”工程项目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如,某市储备粮管理公司绿色仓储改造项目2022年建成投用后,同期仓温平均下降了6度左右,效果非常明显。但类似这样的项目推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人员配置不足,结合需求深入项目调研、开展前期准备不够,谋划储备高质量项目较少;二是现有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存在项目要求吃不透、理解政策有偏差等问题,甚至有的市将县级项目申请文件直接转报,存在着申报高质量项目较少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政治责任,完善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提升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确保政府储备储存安全、长储长新,在应急状态下能够调得出、用得上,为全省粮食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分级管理,按需加大资金投入。紧盯国家政策方向和基层实际需求,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将项目资金重点用于集信息化、智能化一体的绿色仓储改造提升行动,实现绿色仓储保质保鲜、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一是按照粮库归属、分级实施的原则,持续推动省级粮食储备企业绿色化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性和保温隔热性能,重点支持市县条件较好的现有储备类仓房进行绿色仓储改造提升,完善绿色储粮功效,实现绿色储粮,提高政府储备粮储存质量。二是对仓容不足、仓房特别老旧已无法满足政府储备增储需求的地区,引导和支持建设集仓房保温隔热、气密要求、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多功能粮情在线监测为一体的高性能粮仓。

 

(二)因地制宜,精准适配新技术。按照国家划分标准,陕北榆林位于第二储粮生态区,关中、陕南处于第四生态区,要根据国家仓储设施建设新标准,结合粮食入仓条件、储期温度和水分变化等规律,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鼓励企业结合储备粮食收储环保要求,兼顾先进性、实用性和节能要求,科学合理配置仓储作业所需的环保、低噪接发和清理设施设备,推动环保高效作业。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收储企业打造集烘干、清杂、除尘、杀虫为一体的深度清理净粮中心,进一步改善作业环境,实现进出粮作业环境友好高效,有效应对极端天气造成的粮食损失。

 

(三)系统施策,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利用粮库智能化建设的基础和资源,对照《国家监管信息化建设规范》,补短板强弱项,在应用中深化提升、迭代完善,推动构建国家-省级-粮库三级架构的政府储备粮信息化监管体系。一是加快推进省级平台优化提升,健全完善平台数据归集、动态监测功能,实现实时监管、精确中转、数据共享的功能。二是统筹现有各级政府储备库资源和增储需求,对已建成信息化的粮库,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升级完善;对未开展建设的粮库,督促加快建设,实现所有政府储备库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三是强化考核督导,重点对各市(区)、省储备粮管理公司监管信息化使用和建设情况进行考核,实现以考促建促用。完善政府储备准入制度,将储备库是否具备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作为能否承担政府储备的必要条件。

 

(四)未雨绸缪,提升高质量项目谋划水平。扎实做好高质量项目谋划储备工作,谋划一批高质量绿色仓储改造提升项目,推动全省粮食仓储设施再上新台阶。一是强化技防能力,优化完善粮食购销出入库监管功能,实现仓储监管智能化、业务流程规范化,不断提高储备管理效率。二是强化督导检查,深入调研,因地制宜,督促指导市级粮食部门谋划储备高质量仓储设施建设项目。三是强化人员培训,发挥“人才兴粮”“科技兴粮”培训作用,加强对项目管理业务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市县粮食部门专业水平。

 

(作者系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责任编辑:窦娣